2020年6月10日 星期三

生物的調節系統


新增說明文字

生物學的基本是認識細胞,而細胞由分子組成。生物由器官系統組成,器官系統由器官組成,而器官由組識(tissue)組成,組織是類似的細胞。生物繁殖組成人口(population),並與其他人口組成社區(communities),社區又與環境互動形成生態。生物與環境的互動對生物的生理學會產生影響。要認識生物的不同器官系統。每個系統都自成一角,但對整體又有特別貢獻。生物學有很多分類,包括生理學(physiology)及anatomy(解剖學),兩者相輔相成。生理學的中心,就是研究生物的結構與功能的關係。

首先,生理學與進化論有關。例如腎的功能是把水份重新吸入身體。腎內的loop of Henle讓哺乳類動物從進入腎的液體吸收水份。由於沙漠的動物需要保存更多水份,很多沙漠的動物的loop of Henle都特別長,以致它們的尿都特別濃。器官的演化是進化論的一個證明。

第二,生物的調節系統(homeostasis)讓生物維持體內環境的平衡。身體有很多東西需要平衡,例如大家都聽過的血糖指數,身體是透過負面回饋(negative feedback)來維持血糖的平衡的。所謂負面回饋,即是當身體某些東西比正常多了,身體會有反應把改變扭轉(reverse the change)。當血糖上升,胰島素會把血糖壓下去 。若胰島素無法把血糖壓下去,這人會得到糖尿病。身體很多元素因此都有一個平衡點(set point),這平衡點一定要維持在某個範疇(range).身體就像有一個恒溫器,當溫度高過平衡點,恆溫器就傳送訊號開啟冷卻系統,把溫度降低,當溫度達到平衡點,冷卻系統就會關上。

身體的系統有很多,而要維持平衡的東西太多,例如氧氣及二氧化碳的濃度、血流、腎要排除的廢物、血入面水及電解質的平衡,全都是靠控制機制去維持。

2020年6月3日 星期三

植物與昆蟲的鬥爭

藥物中毒之臨床藥事照顧經驗4

當然不止是昆蟲,其他動物也是植物的敵人,還有細菌。因此大自然對植物來說也是危機四伏。這篇文章會解釋植物如何鬥倒威脅到它們的生物。

首先講昆蟲。對付昆蟲的方法是什麼?竟然是找外援!昆蟲害怕另一種昆蟲,例如玫瑰花會釋出香味,吸引黃蜂,黃蜂來把毛毛蟲吃掉。不一定厲害如黃蜂,可以只是螞蟻。有植物住在植物的莖裡面,植物食螞蟻的糞便,螞蟻則殺死任何靠近的昆蟲。有植物則把額外的汁液送到外圍,引蚜蟲到外圍,以便瓢蟲把它們吃掉。這些都是利用其他動物的方法。

然後是更進化的動物,例如水蝸牛。原來水蝸牛會咬葉子,植物如何面對?有些植物的葉子像刺,靠近它們的動物會被刺傷呢。又或者釋放毒液,製造毒素。茶樹含有單寧酸,會黏住蚜蟲的口器,餓死它們。說起毒素,很多人不知原來薄荷是毒素,它影響了人類的舌頭神經,因此我們感覺清涼,但對昆蟲來說薄荷太毒,因此昆蟲埋不到薄荷葉子身。薄荷的例子說明,對昆蟲或動物有毒的物質,對人體可能是食物,甚至是良藥,例如毛地黃若不是份量太多,是可以醫治水腫及心律不正。因些植物第二個鬥爭的方法是用毒。

其實基本上就是這兩個方鬥爭方法,留意植物的敵人不但有昆蟲及其他動物,還有細菌。病毒可能還可怕,因為病毒比細菌還小!

2020年5月27日 星期三

再談植物(七) : 雜談

樹幹為什麼是圓的?因為相同周長的圖形裡,圓形的面積最大。而摩天大廈為了更有效對抗風而建成圓形。

種子的胚是由子葉、胚芽和胚根組成。種子煮熟以後,負責吸收養分的胚就會死掉,種子就不能發芽了。

植物生長的五大要素包括陽光、溫度、水分、空氣和養分。植物需要的養分有很多,包括磷、鈣等。其中以氮肥最常見,但豆類植物因為根上有根瘤菌輸送氮肥給大豆,因此豆類植物不需要氮。

植物也有相生相剋的,例如玉米及大豆是朋友,大豆提供氮肥給玉米,而蕃茄和黃瓜則互相抑制對方生長。

動物與植物可有共生的關係,例如蟻棲樹與益蟻共生,前者提供後者住宿及營養,後者提供前者保護。

含羞草之所以會縮,因為它有一種運動細胞,一受到刺淚就把細胞裡的水份擠出去,以保護自己。

靈芝是真菌一種,被西方人稱為神奇的東方蘑菇。

綠色植物之中有幾種要分清楚的:藻(algae)、苔蘚(moss)、真菌(fungi)。藻類(海帶是著名的藻類)和苔蘚都是有葉綠素的植物,前者生長在水裡,後者在陸地,而真菌則不是植物。

地衣是真菌與藻類共生的植物。外層是真菌,內裡是藻類。藻類內有葉綠素,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為自己和真菌提供養分。

冬蟲夏草真是好神奇的植物,其下部是蟲體,蟲體上是麥角菌,一種真菌。

蘑菇的種子叫菌絲,要吸收足夠水份後才會生長。

2020年5月20日 星期三

進化論的七大論據

Amino Acids Reveal Evolution | Evolution, Amino acids, Fruit flies

進化論簡單來說,就是物競天擇,適者生存。大自然選擇最能適應環境的物種,讓其繁殖下去。

第一個理據來自生化學。所有生物也儲存其基因信息在dna中,而dna由蛋白質組成,蛋白質都由由20種amino acids組成。所有生物的細胞竟然是如此相似,因此推斷大家有共同祖先。

第二個證據是比較解剖學。解剖學發現,人類、鯨魚、蝙蝠,和貓,在結構上竟然有很類似的地方,都有上臂、下臂、手肘,及五隻手指!這也推斷出這四種哺乳類動物擁有共同祖先。

第三個理據是物種的地理分佈(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species)。很多物種都不是隨意分佈在不同地方。相似的物質,都分佈在附近的環境。

第四個理據與第一個理由類似,來自分子生物學。分子生物學是研究細胞中的分子的結構及功能。生化學提到所有生物都用amino acid製造蛋白質製造基因,而分子生物學更加是分析這些amino acid的次序,發現人類與黑猩猩在一種蛋白質的amino acid排序上完全一樣,意思就是黑猩猩與人類都有共同祖先,大概在600百萬年前才分開。

第五個理據來自化石。從化石的考古,發現了生物的演變。大量的化石顯示生物在歷史上的不同面貎,反映了生物完整的演化歷史。

第六個理據來自直接的觀察。金黃色葡萄球菌(S. aureus)在四十年代對盤尼西林完全無抵禦之力,但過了幾十年,竟然出現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(MRSA,又名超級細菌),它對盤尼西林有抗藥性。這也是證明了生物會適應環境,演化成更強勁品種。

第七個即最一個理據來自放射性定年法 (radioactive dating)。同一種原子(atom)有不同的形式,又叫同位素(isotope),有些同位素有放射性,會不斷釋出粒子(particles)變成其他元素(elements),這個過程叫同位素衰變(radioactive decay)。由於衰變的速度可計算,由於可以用來計算石頭甚至化石的年齡,因此才有地球是40億年之說。如果地球有40億年存在之久,有足夠時間給生物演化。

2020年5月13日 星期三

又談植物分類了!

moss and lichen - Google Search | Moss, Plants, Fungi

首先,再重溫植物與動物最大的兩個分別。第一,動物不能自製食物,植物能,因為有葉綠素進行光合作用。第二,動物的細胞沒有細胞壁,植物有,細胞壁的成分是纖維素。我們要食菜,就是因為纖維,纖維幫助大腸把未消化的食物排出體外。

然後,我們進入植物分類這個話題。我之前的文章,有提過藻類(algae),又提過有些藻類有葉綠素,能進行光合作用,那麼藻類究竟算不算植物呢?這個問題原來不容易答呢!因為第一,不是所有藻類都有葉綠素,第二,更重要的是,藻類沒有細胞壁。因此,既然兩個條件連一半也滿足不到,有些人便判斷藻類不是植物了。

比藻類更高一級是什麼?是地衣。地衣是一半真菌一半藻類。真菌屬於微生物,藻類又不是植物,所以地衣也不是植物。地衣是一種共生體,真菌長於吸水及礦物質,藻類則製造食物。

所以,要比藻類高兩級的生物才是正式登場的植物了,那就是苔蘚。苔蘚跟真菌一樣是,都是用孢子繁殖。這些孢子形成微小的葉狀植物,這些葉狀植物製造出雄性及雌性細胞,兩種細胞結合在一起,發育成苔蘚植物。苔蘚植物的生長也不簡單。

比苔蘚又高一級的是蕨類植物。雖然與苔蘚一樣蕨類生長在潮濕地方,也是用孢子繁殖,但它比苔蘚更加進化,因為它有根莖葉,莖有維管束組織,運輸水及養分比苔蘚好。

談完孢子植物,便到最後兩大類種子類植物了。兩種種子就是裸子及被子,前者是外露的種子,後者是內藏的種子。外露種子,因為沒有花朵,無花就沒有果實;內藏種子,就是藏在果實內,有果實大前提當然是有花。記得花是植物的性器官。常見裸子植物包括銀杏,松樹,杉樹,柏樹,全是木本植物。

2020年5月9日 星期六

能量守恒及物質循環

 How Does Eutrophication Work? Causes, Process and Examples - Earth How

能量最奇妙的一件事是,能量不能被創造或消失。這句說話的含意有幾樣。


第一,能量不能創造或消失,只能由某一種能量轉化去另一種能量。所以植物不是創造能量,只是轉化太陽能為化學能。


第二,雖然能量不會消失,但會耗散,意思是會轉化為熱能。當能量轉化為熱能,能量只會提升地球溫度,無法成為有用的能源,因此我們實在也要節約能源。


第三,物質在生態系統中循環。有四個「生物地質化學循環」。第一個是水循環。水由植物吸收後,透過光合作用,H2O會分開成氫分子及氧分子,後者會被釋放為二氧化碳,前者成為食物食物一部分。第二是碳循環。碳循環應該是最著名的。植物需要二氧化碳,碳分子成為植物的食物,同時透過呼吸作用,碳分子回歸到大自然。同時因為來自燒化石燃料而造成的過度的碳排放,令大氣的二氧化碳比例上升,造成溫室效應。第三是氮循環,存在大氣之中最多的氣體是氮,氮是重要的,因為蛋白質及DNA都需要有氮。問題是生物如何用得到大氣含量那麼高的氮?這就需要經過一個過程,能令生物間接得到氮。首先是一個叫nitrogen fixation的過程,細菌把空氣中的氮轉化為阿摩尼亞;原來植物不能直接吸氮,但能夠吸收阿摩尼亞,來製造有機物。動物進食植物後,吸取氮或透過尿液,當廢物排放。那麼,大氣中的阿摩尼亞又如何維持平衡呢?原來,動植物的屍體會被細菌轉化成氮,但也不是直接把屍體變成氮,而是先把屍體中的氮化物分解成阿摩尼亞,再把阿摩尼亞分解變成nitrites及nitrates,然後單細胞生物再將它們變成氮。氮除了在大自然界出現,人類也大量製造氮,因為農業需要氮作肥料,因為氮影響植物的生長。不過人工製造的氮,包括肥料的使用,及燃燒化石燃料,也會增加大氣中有害的氮化合物,例如引致酸雨的HNO3及溫室效應的N2O。最後一個循環是磷循環。磷也是生物製造DNA的成分,另外也是細胞壁及骨的成分。磷是如何進入植物呢?首先像氮一樣,純磷不能直接被植物吸收,但跟氮不同,它不太需要細菌分解,本身磷已以phosphate存在。sedimentary rocks含大量磷,滲入泥土及水份後,被植物吸收。植物及生物會排出糞便,或者它們死後,phosphate會回歸泥土。


留意,氮及磷都能促進植物生長,因此當它們被沖入水裡時,algae會大量生長,這過程叫eutrophication/  /ˌjuː.trə.fɪˈkeɪ.ʃən//,即是紅潮。紅潮的問題是它既會製造有毒物質,當它們死後,微生物分解它們時會耗盡水中的氧氣,引致魚類死亡。

2020年5月2日 星期六

生態學一二三

Mutualism Stock Illustrations – 13 Mutualism Stock Illustrations ...

生態(ecosystem )這中文字很有趣。生態意思是一個個特定的環境。每一個生態也是一個系統,每個系統由生物因素(biotic factors)及非生物因素(abiotic factors),例如太陽、泥土、水等而組成。生態學就是研究這些生態(ecology )。

社區(community )是比生態細一點的單位。不同的生態,即不同的社區,社區另一個字是biome。地球主要有6大生態社區,分別是淡水社區,包括湖泊、河流、溪澗,和濕地;約佔地球的3%,濕地擁有極高生物多樣性。第二個生態社區當然是海洋,佔全球75%,包括海洋、珊瑚。地球超過一半的光合作用發生在海洋。鹹淡水交界(estuary)也是海洋社區,鹹淡水交界孕育著大量生物,但因大多是港口,因此受到人類發展威脅。第三個社區是沙漠,約佔地球20%,生活在沙漠的動物都發展出適應少水環境的能力。第四種生態社區是森林(forest),佔地球30%,森林對於維持二氧化碳水平極之重要。熱帶雨林是吸取極多水份的常青樹,全世界有一半的動物都住在熱帶雨林裡。第五種是草原生態,草原佔地球30%,很多草原都被人類開發作農業用途。最後一種生態是極地,佔地球15%的面積,氣候寒冷,水份稀少。

最後談談一個生態中生物之間的關係。第一種是和平的互利關係(mutualism)。我們腸道內的細菌與腸便是共生關係,細菌吸取腸道內的食物,同時釋放腸道所需的維他命;第二種關係是競爭關係,農地上種的菜與雜草便是競爭關係;第三種是捕獵或寄生關係:原來競爭關係不是最殘酷,捕獵與寄生關係更加殘酷,例如獅子食白兔是赤裸裸的捕獵關係,而寄生蟲的寄生關係也是單方面蠶食另一半,只是速度慢一點,溫水煮蛙。